News center

新闻动态

了解较新实事,掌握较新动态

2021年IPv6规模部署工作解读v1.0
来源:连星科技 | 作者:business-101 | 发布时间: 1513天前 | 170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     近期,中央网信办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《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2021年工作安排》。工作安排对强化网络承载能力、优化应用服务性能、拓展行业融合应用、加快政务应用改造、深化商业应用部署、强化安全保障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工作任务,稳步推进各行业系统IPv6平滑演进升级(详细请参考发文)。《工作安排》提出,要加强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统筹协调工作,完善统筹协调机制,开展试点示范,加强监测通报,持续提升IPv6流量,加大IPv6发展成果宣传力度,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的良好氛围。

      从2021年重点事项来看,各行业机构在为下一步大规模部署IPv6做基础工作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      1、IPv6地址规划方法和分配标准规范;IPv6地址升级改造技术指南;

      2、搭建IPv6试验环境,通过监控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,对IPv6支持程度进行摸底、评估和论证;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开展IPv6部署方案和关键技术及标准的研究;

      3、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示范效应;

      4、重点行业整体IPv6推进。

      据悉,在整个十四五期间,每年都会针对性做类似《工作安排》下发,工作任务力度逐年加大,最终目标是在2025年基本上完成重要行业的IPv6升级演进,从外部推动向内在驱动转变,打造创新优势。

      新技术催生新动能,新动能激活新活力。IPv6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以及产业生态构建的最终方向,也是网络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。把握契机,准确掌握任务要求,立足长远,体系化推进IPv6部署和商用,是时代责任,也是自主创新。

      在《工作安排》要求的基础上,我们给出以下建议,供企业机构参考,以逐步实现IPv6的规模部署的商用。

      第一步,打造好IPv6基础网络设施基石是实现持续大规模IPv6部署和商用的基础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能力:

    (1)根据机构现状和未来组织网络发展要求,构建IPv6地址空间规范和分配标准(建议尽快向相关机构申请IPv6地址);进而,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栈管理(利用IPv6规范标准进行IPv4现网梳理)。

    (2)搭建IPv6智能运维中心(IOC),从多维度实时掌控IPv6支持程度、及时发现和排查IPv6部署方案中存在的问题、以及可视化展示部署成果;通过提供对关键性能指标(KPI) 和趋势的可见性,驱动IPv6规模部署智能化管理(注:IOC需要结合后面的试验试点和规模改造逐步完善)。

      第二步:建设IPv6规模部署试点网络,开展IPv6特色应用和技术创新。

    (1)选择合适的网络区域和范围进行IPv6试点,如门户网站、数据中心、局部办公区等,积累IPv6升级改造经验,规避可能的安全性风险。

    (2)依托IPv6地址空间庞大、无限的连接能力和安全服务保障等特点,融合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应用创新,形成特色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,实现IPv6应用创新及落地。

      第三步:大范围推进IPv6双栈升级改造,网络、终端、安全、应用、支撑系统全面支持IPv6。


      IPv6演进是一个长期过程,基于前期局部试点的经验积累,再到特色应用领域的重点突破,逐步过渡到全面推广阶段。采用双栈技术方案,推进网络、终端、安全、应用、支撑系统五个方面的全面双栈改造,实现IPv6的全面部署落地,并为下一步推进IPv6单栈化改造做好准备。

      连星科技自主研发的CLXOne IPAM+ IPv6生命周期管理平台,是一套完整的IPv6地址管理解决方案,方案提供高效、快速、云原生IP地址管理服务,通过准确的IP地址分配和管理技术,在进行IPv6规模部署过程中,实现IP资产的数据融合和分析,助力业务信息化发展,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。特点包括:语义化建模,高效易用的IPv6规划,建立良好IPv6生态。目前系统在政府、金融、教育等行业进行实施部署,支撑企业每年数千次的IP分配、365天的全天候地址跟踪,定期的IP地址数据分配服务。在地址分配合理性、效率性、稳定性和成本节约等方面验证了系统的优势,为未来IPv6技术的完全展开提供了可借鉴的管理方法。

      语义化的IPv6建模,一键生成企业地址规划方案,减少IPv6编码识别困难,保障地址统一性、唯一性、层次性、连续性、可聚集性。加强顶层IPv6地址规划,聚焦管理环节,提高企业对IPv6地址规划能力,为企业建立更好的IPv6生态。


      IPv6地址全生命周期的管理,在原有IP网络基础上,做到IPv6地址组织、IPv6地址业务、IPv6地址人员的技术创新,实现了地址资源与网络建设、业务应用、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融合管理,实现IPv6地址管理的动态循环,同步推进IPv6规划、建设、运行,保障网络安全可靠、平滑演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