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 center

新闻动态

了解较新实事,掌握较新动态

邬贺铨院士:开放IPv6能力支撑数据业务管理
来源:连星科技 | 作者:连星科技 | 发布时间: 850天前 | 202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由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(CFIEC)和国际数据空间协会(IDSA)共同主办的“国际数据流通技术高峰会议-数据空间论坛暨汽车数据流通研讨会” 4月14日下午在北京成功举办。来自国家发改委、北京市主管单位的领导,邬贺铨等院士专家,欧盟商会、日本汽车协会、全球IPv6论坛等国际组织,奔驰、宝马、北汽、小米、百度、小马智行等传统车企和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企业,德国电信、中国电信、中国联通以及字节跳动、京东、滴滴、网易、中国电子、中国信科等上百位IT与互联网公司的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出席了此次大会。

在本次论坛上,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发表《开放IPv6能力支撑数据业务管理》主题演讲。邬院士表示,当前正处于IPv6发展到IPv6+时代,我们可以利用IPv6技术在数据类型定义、数据路由溯源、数据传输路径指定上的优势,保障数据的高效流动与管理。同时,邬院士指出,IPv6用于数据业务管理还有着深入的研究需求,需开发更多潜能,开展实验验证,积极推进标准化,推动落地应用。



互联网发展正在进入IPv6主导期,特别是4G的应用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伴随着社会和产业数字化发展。

IPv6发展带来直接增益

从IPv4到IPv6,地址数量的增加带来直接效益。比如,支持用户身份溯源,有规则的分配地址定位到用户的位置和业务类型,支持精细化、高效化管控。更重要的是,地址不仅能标识用户终端,还可以通过标识路由器、网页、云服务,进一步扩展网络安全的支撑能力。

当前,IPv6发展到IPv6+进一步扩展了地址,地址字段扩展到至少10个128比特。地址增加了,意味着可利用其来定义各种功能。在IPv4和IPv6发展初期,地址是有限的,很多功能需要靠协议来支撑,现在地址的增加提供了广大的编程空间,相对而言协议就可以简化。利用扩展地址字段可以增加很多功能,如SRv6网络切换、IP新型组播、业务链、随流检测、应用感知等。这些能力可以支持快速路由,提供服务质量的支持,实现业务分流,进而提升安全性。同时,也能实时对信道进行监测,支撑数据安全。

IPv4到IPv6+产生质的飞跃

具体比较IPv6+和IPv4有的差异:在感知层面,IPv4时代,需要从应用层感知,相当于把包解开到应用层进行深度协议分析。而IPv6在扩展地址字段就能分析定义信道的性能,并且可以把IP流里头承载的业务对信道的要求,直接在IP地址上表达。

在过去是靠路由器之间交换状态来决定下一条怎么走。现在可以通过软件定义网络把整个路由下发到源端路由器里头,中间的路由器只要看见地址就可以选路,大大简化了选路过程。

此外,在IPv4的网络是很难进行实时测量,即便测量信道也不一定代表真实信道,也就是说可能是非实时的。在IPv6+时代,嵌入染色比特可以直接测量,路径是可追溯的。

IPv6赋能数据业务管理

现在全球呈现IPv6发展三大趋势,一个是向IPv6过渡在加速。今年3月底,全球IPv6活跃用户占网民比例是35%。而中国高出一倍,已经接近70%。过去大多采用v4、v6双栈支持IPv6,现在的趋势是纯IPv6。开发时我们注意到IPv6+能力的挖掘,传统的IP报头只能用于选路,也没有能力需求的指示,现在通过应用感知IPv6,可以用128比特来定义用户身份,定义用户业务IP流对信道的带宽、时延、丢包率的指示。不仅如此,IPv6还可以在地址字段里定义数据类型,如某些数据要求管理比较严格,比如涉及国家机密的数据、企业秘密的数据、个人隐私的数据。在传统的IP流里,根本没办法有明显的标志说明数据类型。而在IPv6的时代,我们有可能在IPv6的地址里直接标明数据的类型。当然,利用新的技术还可以发现数据的规律,有利于对数据流动的管理

在应用上,数据中心内有不同类型的数据处理,比如自动驾驶的数据是热数据,需要不断地反复访问,叫做IO密集型数据。但是对于某些技术链路来讲,如计算圆周率,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一千位,这属于CPU密集型数据。不同类型的数据对计算中心的要求、对算力、存力要求都不同,过去没办法区分,但现在用IPv6也可以区分定义数据的类型,给数据中心明确的指示。过去信道性能是很难测量的,因为在测量时,虽然说源点跟终点都是一样的,但是测量时提供的信道不见得是实际业务走的信道,所以不是实时的。另外,过去的互联网是摸着石头过河,每个路由器要逐包选路,一个业务前后的IP包都不见得走同一个路由,所以没办法实际检测出业务的性能。现在可以直接在IPv6里嵌入一些染色比特,根据比对染色比特在传输中的性能,就可以检测时延、抖动到丢包率。

不仅如此,IPv6还可以确定路由。过去从A传到B,但中间数据怎么走是不知道的,甚至有可能情况也无法可知。在IPv6下,特别是SRv6可以有确定性的路由,这将有利于数据的流动管理。当境外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来访问调用在境内收集存放的数据时,过去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访问、要经过哪里,但现在是可感知的。如果存在特殊要求,比如说低时延、高带宽,可以分别选择适合的路径。如果有带宽需求,这时可动用三条路由,负载分担;如果有可靠性要求,可以通过三路并发保障冗余可靠性。所以,利用IPv6具有的SRv6分段选路能力,可以提供对数据流的感知和管控能力。它不仅仅在网络,还可以穿透网络到云、边、端,可以实现云网边端统一承载。

IPv6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归属,即一个终端的PDU会话可以分配多个IPv6的前缀,不同的前缀可以代表在业务流中的话音、数据和视频。同样一个业务流里头可能不同的业务对服务质量要求不同,因此走不同的路来提供分流。另外,在移动通信上,要从这个基站切换到那个基站,原来都是离开了原基站再接入新基站,中间存在中断时间。现在可以不离开原来的基站,接到下一个基站,也就是先接后断,保证了连接的中间切换没有任何损伤。

此外,IPv6更大优势是在工业界,利用5G核心网跟用户面可以分离,把用户面下沉到企业,这就是UPF。实现企业内部数据不出企业,保障企业的数据安全。

IPv6另外一个能力是确定性的IP。现在采用“数据班车”的做法,保障确定性不超过20微秒。不仅是确定性,还要保障可靠性。所以在确定性下,往往采用双方选收,通过此方式控制抖动。利用确定性的标记溯源,能够记录边界路由器的IP包,可以获得入口的地址。如果有Dos攻击,还可以追溯攻击源的所在子网。

现在企业会把大量的应用上到云端,希望提供灵活访问和云间的按需互联。现在以太网也有发展,发展到MPLS和EVPN。仅仅有以太网不够,同时还希望以太网能够架构在SRv6上,有SRv6可以实现跨越云网边端的打通,所以要把两者结合起来。因此,就出现了MPLS、SRv6等,这是第二层。此外,还有EVPN,也就是说把二层、三层以太网包装到SRv6的数据里,利用SRv6来确定端到端的路由,来保障二层、三层的全透明性。另外,在业务两端中间以及中间节点、跨域节不需要感知,云网边端是穿透的,业务跟连接是解耦的,业务能够敏捷开通一条直达,可以根据需要满足不同的QoS的要求,支持业务之间的隔离。更重要的是,SRv6可以实现业务的服务质量的监测以及专线可管可控、数据路由的可溯源。

在跨境数据流动的情况下,包括境内外的网络运营者是不一样的,很难要求境内跟境外的网络能够通过控制面和网络操作系统打通。在境内也可能跨多个运营商,运营商跟数据中心的运营也不是同一个主体,也很难在控制面上打通。实际上,互联网最初发展根本就没有用到控制面,互联网最初就是TCP/IP屏蔽了底层的差异,就能实现互联网通信,本身没有用到控制面,应该说是即插即用。随着后来的发展,控制面的能力发展起来。现在到IPv6,我们发现要重新回到多数据面,这样可以避免控制面的复杂性和不可操作性。

以下有两个应用案例:一是基于IPv6的数据流管理,这是在工业互联网上的。图片上面是离散制造现场,下面是流程制造领域,通过5G核心网跟用户面的分离,可以实现很好的管理。这里着重讲通过5G核心网的配置,可以在5G里头组织一个局域网。虽然说,企业租用了运营商的信道,但是5G的局域网是完全可以交给企业的,由企业自主管控,利用IPv6实现很好的分流,实现敏感数据不出企业。所以,这是IPv6数据流管理示范应用。

另一个应用例子是基于IPv6的算网协同。现在很多企业需要数字孪生、工业设计、药物仿真、视频生成等。实际上完全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、深度学习的框架以及算力调度交易平台,通过IPv6网络连接到互联网数据中心,互联网数据中心有大量的服务机,以及负责跨服务器调度数据交换机。IDC提供算力,云计算、PaaS、SaaS提供算法,我们利用AI和深度学习框架实现大数据、大算力、大模型、大场景多模态的计算。当然,需要开发IPv6,为计算、存储、算法以及网络的资源给出统一的标准和能力衡量指标,否则就没法打通云网边端。

最后,数据上升为重要的生产要素,赋能产业数字化。Web3.0使以数据承载的数字藏品得到权属认证,在消费领域的网上提供者其价值也因数据而确认。数据的流通会促进数据融合,盘活数据,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更大的价值。而数据流通和使用会带来安全风险,包含国家机密、企业秘密、个人隐私数据需要重点保护,数据的监管特别是跨境数据流动的管理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热点。不少国家都纷纷出台数据管理条例,但是现在看到有要求,可是监管的技术支撑手段是不足的,用什么技术来支撑监管,现在仍然面临挑战。IPv6可以感知数据类型,以及对信道的要求可以指定数据传输路径并且溯源,它的海量地址展示了丰富的可编程空间,可以开发支撑数据流动管理和算法等更多的功能。对于IPv6用于数据业务管理,我们还需要深入的研究需求,开发更多的潜能,开展实验验证,积极推进标准化,推动落地应用。(来源:IPv6下一代互联网)